文/任晖 澳门2024正版资料免费公开
10月11日,融通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布公司副总经理邹曦正式离任。作为融通基金成立初期的首批员工之一,邹曦的职业生涯与这家公司紧密交织了24年。
他的离去,不仅是一段个人职业历程的终结,也折射出融通基金在股权更迭、管理层重构与业绩压力下所经历的深层变革。
随着范琨、邹曦等一批知名基金经理相继离任,融通基金正面临明星基金经理青黄不接的严峻挑战。目前,全公司知名度较高、业绩持续稳健的权益基金经理,似乎仅剩万民远一人。
二十四载沉浮:从研究员到副总
融通基金成立于2001年,邹曦几乎是同步加入,成为公司首批校招毕业生之一。从行业研究员起步,他历经研究员、基金经理、研究部总经理、权益投资总监等多个关键岗位,逐步晋升至公司核心管理层,于2020年6月出任副总经理。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见证了融通基金的发展,也深度参与了公司的投研体系建设。
邹曦的履历几乎覆盖了公募基金业务的全链条。他先后在市场拓展部、机构理财部、研究部、基金管理部等多个部门任职,并于2007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在投资一线,他累计管理过1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在巅峰时期达到157亿元。
2021年成为邹曦投资生涯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其业绩长期保持稳定;而此后受市场环境变化与风格切换影响,其投资策略遭遇严峻挑战。以邹曦管理时间最长的融通行业景气混合A为例,资料显示,邹曦自2012年7月接管,该基金在2012-2020年这9个自然年度中只有2014年和2016年绝对业绩和相对业绩表现不佳,其他年份均排在同类前列。
但自2021年起,该基金连续四年亏损且排名靠后,导致其累计收益率大幅回撤。截至卸任累计管理时间超过13年,累计收益率为161.31%,同类排名87/157,甚至跌至同类后50%。
业绩的持续不振直接引发了投资者的撤离。截至2020年底,融通行业景气混合A的规模一度接近90亿元,而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融通行业景气混合基金的管理规模仅余11.35亿元,较高点时期缩水幅度接近90%。而邹曦的累计管理规模也由巅峰的157亿元跌至不足40亿元。
融通基金股权更迭与管理层系统性重构
除了业绩层面之外,邹曦的离职背后可能还有更为微妙的原因。
2020年7月,融通基金原大股东新时代证券因治理失衡,证监会依法对其实行接管。
2021年12月,中国诚通成功收购新时代证券98.24%的股权,并于次年4月获证监会核准成为融通基金实际控制人。
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往往伴随着战略方向、管理团队与考核机制的系统性调整。2022年5月,高峰卸任融通基金董事长职务,该职位由融通证券董事长张威接任,张威此前担任新时代证券董事长,属于新股东体系的核心成员。张威的上任,正式拉开了融通基金管理层重构的序幕。
2022年12月,圆信永丰基金原副总经理江涛加盟融通,出任副总经理;2023年3月,华安基金原骨干杜国彦转会融通担任副总;一个多月后,融通旧将商小虎被重新召回并聘任为副总经理。进入2024年,调整继续深化:1月,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原副行长张民履新副总;4月,原总经理张帆离任,由商小虎代行职责;至10月25日,商小虎被正式任命为总经理。
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融通基金的核心管理层几乎全部被更换。在这一系统性重构中,在旧体系成长起来的邹曦就显得格格不入。
权益人才青黄不接,万民远独木难支
在范琨、邹曦等一批资深基金经理相继离任后,融通基金权益投资团队正面临严峻的人才断层局面。目前,公司内部兼具市场知名度与业绩持续性的权益基金经理仅剩万民远一人,星光日渐黯淡。
根据Wind数据统计,融通基金目前拥有38位基金经理,但其中管理公募基金超过3年的仅有15位,意味着超过60%的基金经理尚未经历完整市场周期的考验。这一人才结构显示出公司在投研梯队建设上存在明显短板,新晋基金经理能否在市场波动中站稳脚跟仍需时间验证。
进一步观察管理经验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群体,能够持续贡献出色业绩并具备市场号召力的并不算多。
余志勇主要管理“固收+”产品,但仅管理21.61亿元;王超市场号召力不错,但专注于纯固收基金;何天翔、蔡志伟主要负责指数基金;
何龙与张鹏在主动权益管理方面表现平平,其中何龙管理的融通领先成长A任期业绩在同类产品中排名389/558,张鹏管理的融通互联网传媒则排在467/598,均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
此外,从华商基金引入的何奇峰,虽然在融通期间表现尚可,但其在华商基金参与管理的7只产品中,曾有6只排名处于同类后段,历史业绩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澳门一码一肖一特一中2024
在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重建投研梯队、重塑权益产品业绩,已成为融通基金全新管理团队亟需破解的核心课题。
任晖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责任编辑: 任晖_NBJ9607